中国民主化之路
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是,是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在20世纪的现代化中,谁抓住了农民,谁就抓住中国。国民党是第一个现代政党,但国民党没得到农民支持而失败了。共产党得力于“政党下乡”,取得广大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注重依靠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共同参与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工作,
开创和积累了在基层实现人民民主的宝贵历史经验。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他宣告共产党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新政权建立起来了,共产党要为中国开创一个新时代。直到1976年去世,毛泽东是全面革命改造工程的首要设计师,这项工程要领导一个落后的农业民族走向现代化。毛泽东去世之后几年。他的继任人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新时期,并持续至今。后毛泽东时期的改革不像1989年和1990年颠覆了世界上大多数共产主义政府的改革那么激进,然而,这些改革依然让人敬畏[1]
。
民主是伴随着现代进程而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具有长期的封建专制历史,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建设和发展民主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民主的发展是一个很长期的演进和实践过程。20世纪中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既有的政治制度及其空间,是目前中国政治改革与发展的基础。
虽然过去的3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形式没有显著的改革,但这个政治体制却走向了民主化之路。“法治”原则传统上是与自由民主的理想关系在一起。这意味着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特别的关系,其本质是通过限制专断的国家权力来保障个人权力。1978年,中国领导人开始想起和发展曾经在50年代兴盛了很短时间的法制观点与制度。中国推动的新法制是去政治化的法律观点,所谓“依法而治”[2]
。但在中国建立法制的持续努力已经在许多重要的方面改变了中国人行动与思考的方式,此外导致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新政权有意策划的社会结构变革,中国政治的社会边境根本发生变化了。近几年来,很多人充满兴趣,讨论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中国人究竟需不需要民主,能不能实现民主?一些西方政治研究家提出的意见是,果后来的几十年之内中国要想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及社会稳定,必须要面临全面民主化的挑战[3]
。然而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之所以必须坚持中国道路,是由中国的政治现实,意识形态,历史条件,发展阶段和国家目标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4]
。中国的政治发展否定了西方的民主模式以及多党竞争,这样中国有那些选择实现民主?
党内民主
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由于实现党内民主是政治民主化的的一种选择模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一直在进行扩大党内民主的实践。从民主到党内民主再到党内基层民主,可以说是一个民主适用和实施范围不断缩小的过程,民主首先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渗透到国家政治各个领域。所谓党内民主中共”十三大“ 上提出的“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口号而推动党内民主。
党内民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规定的基层组织层面(即企业,农村,机关,社会团体)的民主,是民主原则在党内基层组织中德运作以及党员组织民主意愿的表达和实现。具体来说,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有些区别。民主的主题不同:
党内民主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反而人民民主的主题是全体中国人民。人民民主则属于国家层面,适用于国家执政生活和社会生活。内容也不同:
党内民主在制度上表现为代表大会,集体领到,民主选举,民主监督等形式。而人民民主主是指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全体人民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和形式,享有对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然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制度的一种表现 [5]。
十六大“以来, 中共在地方党委会进行了一些改革试点,
改革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增加省级党委会的开会次数, 实行了全委会票决。随着县市党代会常任制试点的实践, 党代表可望在一般党员和党委会之间扮演中介角色,
使党委会对党员群众负。改革党内选举“选拔制度”,
增加一定的竞争力度[6]
。中国的省,市,县,乡四级党委自下而上进行换届。在已经展开换届的部分地区中,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公推直选,公推票决、县级党代会常任制等一系列试验性改革。在乡镇党委换届中通过公推直选方式选出委员和书记,副书记。2001年,四川省平昌县进行公推直选乡镇党委领导班子试点。10年后的今天,公推直选已成为中国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基础。中国的民主也离不开人民的选举、权力的监督和公民的参与,但选举制度、监督制度和参与制度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民主选举。
事实上,涉及政治参与第一个措施自80年代初以来对于普通中国人来说政治参与与基本上是随意的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引人注目的成就是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领导人改而鼓励普通公民,通过各种正式的渠道来表达他们的易见参与政治,其中一农村选举是一个新渠道。选举和在公民领导人之间的选举联系是自由主义的”代表”观念不可缺少的内涵。由于这一原因,自由主义民主国家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密切关注中国的选举改革。
基层党内民主
农村的选举程序在过去25年间已经有了显著的改进。为了规范和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文件。1982年12月通过的新宪法,
正式确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中国国境内农村地区基层行政单位村(行政村)及其组织村民委员会建设的基本法律。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一次版本于1987年11月24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这个法案首次确认了村民委员会发挥的作用,即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并强调其产生和管理方式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农村选举国内以及国外都引起了中国观察家的关注[7]
。到19
9 8 年正式颁布村委会组织法时,
全国共有60
% 的村委会进行了民主选举。
第二次版本于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施行的,这部法律规定了民主的四个环节: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基层选举改变了获取权力的途径。投票选举在每个省都得到了实行,广东、海南和云南最终在1999年实施了第一次投票选举,西藏是2002年。选举时,到场参与的比率通常很高,据报道,一些地方超过了90%。国际监察机构的调查和直接观察也显示,选举的进程(包括提名程序、竞争性和匿名投票)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8]
。根据民政部的说法,现在投票选举在所有31个省和直辖市的超过60万个乡村中每三年举行一次,几乎有6亿选民参加。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于1998年经修改实行以来,各基层政府对选举程序作出了阐述。据民政部统计,
从2
0 05年到2
0 0 7 年,
全国共有6
23 6 90 个村委会完成了选举,
占所有村庄总数的9
8%[9]
。
《组织法》实施20年后,选举程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有了重大的进展。涉及领导小组、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竞选活动、无记名投票和投票代理的有意义的变化已经出现,并扩大了获取权力的途径。当然,在很多的乡村,民主的质量仍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一旦选举结束,村民委员会就处在一个令人惊异的很少变动的社会政治环境中。仅仅是村民选举很明显不足以确保民主治理。虽然村民自治由于多种因素的干扰还不完全落实,
但对基层选举的推动,
却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这一命题本身就意味着,党内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但中国民主化之路,不仅党内民主是唯一的选择。
协商民主
选举民主化与协商民主具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农民自治建设进行了20年多了,已经发展了许多新的协商制度形式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仍然是面临着很大压力和矛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在理论上Deliberative
Democracy作为另外一种选择。西方政治和民主理论中”协商民主“是一个比较边缘的领域。人们引用协商民主理论者的口号“民主的本质是协商而非投票”来为中国特色的民主寻找一般性的支持。协商民主在中国引起了共鸣。
1980年,约瑟夫毕塞特在“协商民主:共和政府中德多数原则”中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毕塞特主张公民参与而反对精英主义的宪政解释。但是,真正赋予协商民主动力的士伯纳德曼宁和乔舒亚科恩。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协商民主理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关注[10]
。基本上,协商民主概念包括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度过程,自由地表达易见,愿意倾听并考虑不同观点,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具有集体约束的决策。有人则认为协商主义是一种民主治理形式,平等,自由的公民以公共利益为取向,在对话和讨论中达成共识,通过公共协商(Public
Deliberation)制度决策。公共协商是政治共同体成员参与公共讨论和批判性地审视具有集体约束的公共政策过程。协商民主是否适用于中国?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政治制度下的协商民主。协商主体指协商的参与。总体上,它包括个体和组织两种形式,就是公民及其组织两种形式。三种协商类型是□ 体与个体之间的协商,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协商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协商。党际协商指的是党组织之间协商。它包括两面的内容: 一是中国共产党同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另外是个民主党派之间的协商[11]
。
协商民主的发展是随着中国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开始的,2005年,中央制定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提出完善政治协商制度的九亮点。最重要意见之中,第一是概括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政治标准,既“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和”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 提出政治协商的基本方式。第四亮点是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指出要把重大问题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进行协商,使政治协商进一步制度化[12]
。
2006年2月,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提出人民通过选举和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进行协商:“构成国家政治体制组成部分,与通过选举产生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3]。2006年以来协商民主制度的创新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中共中央领导人每年政协大会期间都到委员小组参加座谈。第二是召开专题调研会。第三是召开了两次专题协商会。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协商民主有多样的形式,如党内民主有协商,人民代表大会有协商,政党制度有协商,基层民主也有协商[14]
。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个重要形式。
中国民主化的未来
自由主义民主的理想和实践与中国的文化是相当疏离的。中国历史没有提供民主统治的任何例子,中国文化传统也没有关注通过监督国家权力来保护个人。因此,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它的成功需要长期的探索。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
政府对社会团体的全面控制是未来国家与社会关系演变的初始发展条件。
党内民主模式,农村和城市基层民主模式以及协商民主模式反映了20年来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直接影响整个国家的民主进程[15]。 但大多数中国观察家以为,共产党在未来的年代继续改革中国并转变自身继续统治。这个改革不一定会带来真正的民主,但肯定会实现有限的竞争性选择,更加自由的政治体制。
参考文件:
Gabriel A. Almond, G. Bingham Powell Jr. , Kaare
Strøm, Ruseel J. Dalton (编者):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 2003年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09年,第18期
Journal of Democracy. 第23卷,2012年
科学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瞭望:脉络清晰空间广阔. 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2007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
林刚: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复旦政治学评论》 2009年
刘俊杰: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研究. 吉林大学博士论文. 2012年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
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王晓丽: 新时期党内基层民主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0年
云南支部生活.2005年,第5期
[1] Melanie
Manion: Politics in China. Gabriel A. Almond, G. Bingham Powell Jr., Kaare
Strøm, Ruseel J. Dalton (编者): Comparative Politics Today. A World View. 2003年, p.
425
[2] Melanie
Manion: p. 441.
[3] Francis
Fukuyama: China and East Asian Democracy. The Patterns of History. Journal of
Democracy. 第23卷, 2012年,
p.24
[7] Kevin O’Brian:
Path to Democracy? Assessing Village Election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09年第18期p.359.
[8] Kevin
O’Brian: 359.p.
Megjegyzések
Megjegyzés küldé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