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庙会与匈牙利狂欢节的对比
欧洲的狂欢节从主显节(每年的1月6日)到圣灰星期三[是根据复活节个日脚前四十日)举行仪式。在许多地方人们通过狂欢节,但是各地各有特色的方式来庆祝这个节日。民间的节日宴会和游行表演等,在狂欢节的广场上,进行著各种可笑的仪式和祭祀活动。举行狂欢节的习俗中世纪布流到匈牙利,而形成了独特卜硕狂欢节。据史籍记载,在匈牙利第十七世纪出现的民俗 。可是不仅是欧洲具有像狂欢节类似民族节日,中国的民俗传统会提供与之相比的例子。本文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对中匈牙两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作比较。
卜硕魔鬼面具游行:
匈牙利独特的狂欢节
在匈牙利举的仪式行叫作Busójárás[魔鬼面具游行]用来赶走晦气,迎来温暖。这种游行狂欢有很长时间的历史,据传说在匈牙利反抗奥斯曼帝国的侵略时,人民回到湿地和树林里而藏身
,为避免侵入者产生了这种恶魔般的装束。今天,人们主要是用来表演街头剧。
匈牙利狂欢节代表镇中“Mohács”[莫哈奇]是最突出的。匈牙利南部的莫哈奇一带的面具狂欢节是二月末的节日,表示着冬天的结束,持续六天的狂欢节。主要角色是一群带有可怕面具的,传统木头的“卜硕” 。”Busójárás”[卜硕游行]”这称号得名于令人恐惧的服装形象“busó” [卜硕],包括头包括头戴柳木刻面,身披羊毛大斗篷的人们,(仪式史上”busó”只会当成年男人,但近代开始小孩也会穿卜硕的服装)[1]
。往年这个时候,隐藏在面具下的真实身份,社会地位,匈牙利人都在准备狂欢节的各项活动,节日气氛也非常浓烈。
匈牙利狂欢节的内容丰富多彩,当今有儿童服装竞赛、面具雕刻和其他手艺的展览之类活动。节末的时候,”狂欢周日“的这一天好几百“busó”乘划艇在多瑙河沿而来,与坐马车的busó一起行进穿过城市。同时魔鬼局面者大声喊着,驱邪辟鬼,以大吵大闹起来,手里拿着传统木头的响板,似乎使时光静止了。其次,由于卜硕游行也一种群体性的信仰活动,由于卜硕的作用覆盖着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等[2]
。
除了之外,在城市中心广场的大篝火上把个棺木燃烧,象征着送走冬天以庆祝春天到来,整个城市充满节日气氛,举行盛宴同人们演唱由小提琴伴奏,然后跳舞狂欢直到黎明,大家尽欢而散。按照狂欢节自由的法律,这段时间内甚至妇女都撒酒疯。为此莫哈奇狂欢节具有某些无等级性,宣泄性以及颠覆性和大众性。
庆典以外,狂欢节还有个作用:狂欢节是找对象恋爱时期。在春季狂欢活动中匈族用最粗俗,性感,肉感及最富有生命活力的方式。尽管狂欢节极大的解放了爱欲,但这种解放仍然是有限的。从时间上来看,狂欢节一年只有几天,至多一个周,以后老百姓没法回到他们原有生活的节奏。充满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卜硕的面具具有一种统一性,人与人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相互关系:
所有人无论是下层民众还是地主者都为这种青春节日的气氛所感染人们在仪式中实现了自我认同,促进了社会或社区团结[3],这就是精神狂欢。狂欢节是天主教大斋期之前的最后一次愉快,生活的困把他们忘记到脑后。
庙会:中国特色狂欢节
事实上,中国不少节庆民俗同样包含着匈牙利狂欢节类似的“狂欢式”节日。中国节日民俗中的狂欢文化资源相当丰富:
傣族的泼水节或彝族的火把节等等,都是一种全民性的狂欢盛会。但中国传统的节日风俗之中被汉族所创造的庙会跟匈牙利狂欢节有些相同属性。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4]
。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有表演的庙会,尤其是北京妙峰山庙会。前者在宗教,娱神的同时有游乐等活动。
因为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庙会的源于东汉的时期,这年朝代教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同时道教也渐渐形成,两种宗教之间的竞争起来了。为引起越来越多的人民关注而找来信徒,宗教仪式上增加了娱乐活动,比如跳舞,戏剧,等等。老百姓用庙会文化中的民间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来展示而传播宗[5]
。两种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群众聚会的场所。虔心人,普通民人都会来参加。亲友交往型。庙会一般在农闲季节举行。这时候,周围农村农民杀猪宰羊,接亲眷,邀朋友,连有的还择胥配偶[6]
。我们可以看到,庙会把宗教与文化,宗教与世俗融和在一起。
同作为人类民俗文化的产物,汉族的传统庙会与匈牙利狂欢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些相似的地方,如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动等等。除了这些形式上的相同之处外,两者还有一些文化共通性,此主要表现在下面的几个方面。
庙会与狂欢节的共通性
两个节日有着相同的信仰内涵。庙会的实质在于信仰。同样匈牙利狂欢节也是如此。在过去,人们常常把获取丰收和祈求平安的希望寄托于某些超自然的力量,这些超自然的力量包括汉族人民一直以来崇拜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颛顼等[7]
,与此相同狂欢节包括匈民族所上帝的信仰,是因为狂欢节原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
另外一方面,庙会和匈牙利狂欢节在传承和播布的过程中,不断地吸收各朝各代各民族的文化和各个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例如匈牙利狂欢节不仅从天主教,并曾为巴尔干半岛的民族,既塞尔维亚级克罗地亚等民族习俗所借鉴。庙会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佛教与道教的影响。佛教渗入庙会之后,庙会文化呈现出更大的宗教特征。但到了清代,庙会已经分为所谓的“多内涵型庙会”与“迎神赛会”,更加丰富多彩。
再说,不仅是匈卜硕回戴面具或化装。举例来说,妙峰山庙会的表演者同样头戴面具,他们把自己隐藏于面具和服装的掩盖下,表现对于现实世界的嘲弄和否定,对理想世界的热烈期盼和追求。如此人们摆脱了等级制度带来的严肃和恐惧,得到彻底的自由和解文化[8]
。仿佛匈牙利卜硕游行节一样,大家尽情欢乐和游戏, 到处充满狂欢节的气氛。
其外,关于民俗的社会功能可以看出两节日的共同点。中国汉族的传统庙会是民间民俗活动的展演场,每当举办庙会的时候,人们都可以欣赏到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以及戏剧表演等等 。同样在匈牙利南部莫哈奇狂欢节上可以见到的卜硕游行,以及装扮诡异的“魔鬼”跳着热情的跳舞在游行队伍中。
庙会与狂欢节的差异性
但是,由于中国文化起源于古老的农耕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不同的地域也不同的时空,导致不同的文化心理、从而庙会和狂欢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常能体现出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9]
。
汉族传统庙会可以说是传统民俗活动集中展现的时间与空间的结合体,具有浓郁的传统味道。这种经济类型最典型的特点就是自给自足,很少需要与外界的交换与交流。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更是首当其冲。在加上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排他性。这既不利于其吸收外来文化,也不利于吸收现代文化。
在中国庙会之类狂欢节日的时,在强烈的宗教情绪情况下,比方说在妙峰山的民众上主要建立的是理想世界而不是动乱世界与社会秩序的现状。匈牙利民族对他们社会统治制度来源的不同态,卜硕狂欢节包括某些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的内涵。妙峰山春季庙会虽然也有一些颠覆日常生活秩序的活动,如扛箱会,高跷会的表演,但这个活动从总体上却不是来反对统治体系,相比匈牙利狂欢节来说中国庙会之时社会地位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0]。而匈民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反,它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后来为巴尔干民族传统文化所借鉴,所以然是在不断的向外迁徙和扩张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因此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比来说,有所不同的地方。
在庙会上中国人一般欣赏到的都是传统的舞龙舞狮、秧歌舞等民俗表演活动,而在匈牙利狂欢节上我们可以欣赏到莫哈奇人自己的民俗表演,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可以感受现代文化的魅力。
结语
通过对中国汉族传统庙会与匈牙利模哈奇狂欢节的对比,我们认识到,同属发源于民间文化的庙会和狂欢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活动,有着相同的民俗文化特点和民俗社会功能,而且它们都是普通老百姓自己的节日。匈牙利狂欢节与中国庙会逐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两个不同国家的灵魂如此相逢,令人感慨万千。
参考文献:
李德忠: 庙会文化浅谈. 各界导报.2008 年.10 月.10 日.第08 版
吴效群: 妙峰山庙会:中华封建帝国首都的狂欢节. 民族艺术.
2006年02期
Minorics Tünde: A maszk mögött – A mohácsi busójárás és a busók világa [面具的后面: 莫哈奇的魔鬼面具游行以及魔鬼面具世界].
Pécs.
2010年
Nagy Magyar Néprajzi Lexikon [匈族人种的大词典]. Budapest. 2001.
年
Megjegyzések
Megjegyzés küldése